久爱文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章 植物奥秘

植物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
播种后,植物的种子就会萌芽生根、抽枝长叶、开花结果,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但种子为什么会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呢?

上世纪30年代,人们知道,植物的生长是由细胞分裂和细胞体积增大而引起的。可是,是什么物质促使细胞分裂,使植物生长的呢?

到了50年代,植物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找到了抑制植物生长的物质。科学家从植物体内把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并把它叫做“植物生长素”。现在,已经发现的植物生长素有生长素甲、生长素乙和异生长素。

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但它本身害怕阳光,见到阳光就躲避,流到避光的一面去。背光一面生长素多了,长得就特别快,而向光的一面就长得慢些,这些植物就向生长得慢的向光面弯曲。由此可见,光是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较少,且多集中在各生长部分的顶端。据研究分析,700万棵玉米幼苗的茎尖,只含有1毫克的植物生长素。然而,这微量的生长素却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增长、影响细胞分化、增强新陈代射等作用。同时,植物生长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浓度不能过大,否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

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从油菜花粉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生长素。经研究,这种新的植物生长素效力很高,只要用极稀的溶液来浸泡黄豆种子,就可以使黄豆的生长速度提高一倍。用它来喷洒萝卜、莴苣等蔬菜,平均亩产可增加15%~30%。

新的植物生长素具有无污染、效率高等优点,但从油菜花粉中提取,得到的数量甚微,无法大规模使用。因此,科学家们正致力于人工合成植物生长素,有了它,就可以大规模使用和增产了。

遗憾的是,要想人工合成植物生长素,先得弄明白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生长的机理是什么?迄今,这对科学家来说,仍是个未解之谜。

植物与真菌相互依存

树木和真菌相互依存的现象,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个难解之谜。

在一个多世纪前,一种叫水晶兰的植物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水晶兰的身上没有叶绿素,茎上不长叶了,而是覆盖着无色的小鳞片,形态上很像某些寄生植物。它不具备叶绿素,显然只能摄取现成的有机养料,那么它是如何得到有机养料的呢?是像腐生植物那样完全依靠自已获取营养,还是如同寄生植物那样从树根上获取呢?

经研究发现,水晶兰不是寄生植物,它完全是从土壤里获得有机营养的。水晶兰根的整个表皮覆盖着密密麻麻的某种真菌的菌丝,菌丝体比表皮本身厚1~2倍。小根的末梢是在真菌鞘里,单独或成束的菌丝从四面与真菌鞘分开,这与寄生真菌有所不同,因为后者菌丝只在根的表面,而不会侵入到根的组织中去。显然,水晶是由菌丝承担了供水营养的任务,在*上取代了根毛的作用。

水晶兰中的奇妙现象,使更多的学者开始对兰科植物进行全面研究。他们发现,真菌是兰花种子萌芽必不可少的条件。

那么,除了兰花以外,真菌对别的植物是否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或者,由于它的介入,会不会使某些重要的经济作物丰产高产呢?

科学家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种植马铃薯,一组是未施过肥的但有各种真菌的土壤,另一组是没有真菌的普通土壤地。结果第一组的马铃薯受重叠真菌的严重感染,高质量的块根大丰收,而第二组的马铃薯却连一个块根都没结,显然,用种子栽种的马铃薯离不开共生菌真菌。

今天,菌根真菌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的迷雾正在一层层拨开,但是在植物与真菌为什么要互相依恋的*机制探索中,仍有许多难以解释的谜团有待于科学家们去努力探索。

植物也有睡眠

不仅动物,植物也有睡眠。植物睡眠在植物*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它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植物的睡眠运动会对植物本身带来什么好处呢?这是科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最近几十年,他们围绕着睡眠运动的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起初,解释睡眠运动最流行的理论是“月光理论”。提出这个论点的科学家认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量少遭受月光的侵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长短的适应。

然而,使人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许多没有光周期现象的热带植物,同样也会出现睡眠运动,这一点用“月光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各种理论观点一一被提了出来,虽都不能圆满地解释植物睡眠之谜,但已取得不小的进展,植物睡眠运动的本质正不断地被揭示。

有意思的是,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植物不仅在夜晚睡眠,而且竟与人一样也有午睡的习惯。小麦、甘薯、大豆、毛竹甚至树木,众多的植物都会午睡。

由于光合作用降低,午睡会使农作物减产,严重的可达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科学家们把减轻甚至避免植物午睡,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用喷雾方法增加田间空气湿度,可以减轻小麦午睡现象。实验结果是,小麦的穗重和粒重都明显增加,产量明显提高。可惜喷雾减轻植物午睡的方法,目前在大面积耕地上应用还有不少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来人们一定会创造出良好的环境,让植物中午也高效率地工作,不再午睡。

植物的知觉

在沼泽地带生长的毛毡苔,是一种淡红色的小草。它的叶子只有人的指尖那么大,上面长满了200多根腺毛,远远望去,好像铺满了淡红色的毛毡,非常别致。神奇的是,这种叶子能辨别被粘的东西是不是食物。如果你和它开个玩笑,放一粒沙子在叶面上,起初,那些腺毛也照样卷曲起来逼向猎物,但它会很快发现“上当受骗”,马上又把腺毛舒展开来恢复原状。

植物在受到风的打击后,会把更多的能量用于强化茎上。

更有趣的是,毛毡苔的叶子还会挑食呢!它爱吃蛋白质,而不喜欢吃脂肪。如果给它一块肉,它会专挑瘦肉吃,油脂依然留在叶面上。它对淀粉及其他酸甜食物也不感兴趣。

实验表明,毛毡苔的叶子对环境的感知非常敏感。达尔文曾把一根11厘米长的头发丝放在它的叶上,腺毛也会迅速地卷起来把头发按住。还有人把十万分之三毫克即一亿分之三克的碳酸铵滴在叶面的腺毛上,它也立刻感觉到并有所反应。知觉如此灵敏的叶子,在植物界是很罕见的。

毛毡苔只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个例,植物有知觉的例子其实很多。众所周知的向日葵,即因其对阳光敏锐的感知而得名。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例子是:许多植物都爱听音乐,尤其是古典的轻音乐。

有一位植物学家,每天早晨都为一种叫加纳菇茅的植物播放25分钟音乐,同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叶部原生质的流动情况。结果发现:在奏乐的时候原生质运动得快,音乐一停止即恢复原状。他对含羞草作了相同的实验,发现含羞草的变化更明显——原生质的流动速度竟然提高了15倍。

美国坦普尔市贝尔大学生物系的两名学生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分别对两盆西葫芦播放摇滚乐和古典音乐,结果它们藤蔓伸延的方向刚好相反。一些学者在实验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植物喜欢听古典音乐,面不太喜欢爵士音乐。美国科学家史密斯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20天后,听了音乐的大豆比未听音乐的高出四分之一。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感知音乐,轻松的音乐能促进它们的生长。

植物的心灵感应

人可以通过察言观色,揣摩对方的内心世界;但真正能达到心灵感应这一步的,就可以称作特异功能了。令人奇怪的是,一些植物却存在着心灵感应,它们是如何具备这些能力的呢?

首先,植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心灵感应。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德拉瓦尔和他的助手发现,从某种植物上面切下的树枝在地下生根后,新生的植物可以通过母体的射线获得“营养”。如果把母体植物连根焚烧掉,那些失去“母亲”的树,就不如那些母体还健在的树长得旺盛。并且,母体植物即使离得很远,比如在另一个城市或另一个国家,也能为它的子树提供“营养”和“保护”。

其次,一些植物能对人的情绪作出反应,甚至能洞察人的内心世界。加拿大精神病专家格兰德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正常人同一名精神病患者各握一瓶封好的盛有无机盐的瓶子,30分钟后,把瓶子里的水浇到身边播有大麦种子的土里。结果发现,正常人浇过的麦种首先发芽。格兰德分析说:可能是精神病患者的压抑情绪,被大麦种子感受到,从而阻碍了细胞的生长。

著名生物学家萨文发现,人的良好情绪能感染植物,尤其是人类*之间的爱情更能使植物产生反应。当热恋中的情人在某些植物旁边倾诉爱慕之情时,这些植物根部的原生质流动会迅速加快。另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一个叫卡迪的英军中尉做的试验:他和家人在苏格兰北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用意念和良好的祝愿使这块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并长出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瓜果。卡迪的惊人成功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它也足以表明:人们积极的思维将对植物产生有益的感应作用。

个别植物洞悉人们内心世界的能力十分惊人。美国著名科学家巴克斯特用测谎器做过这样的试验:先将龙血树的一片叶子浸入一杯滚烫的咖啡中,反应并不强烈;他打算用火烧这片叶子,当产生这个念头时,测谎器记录纸上就立刻出现强烈的信号反应。

植物的心理活动

我们用“植物人”来称那些丧失意识、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然而,一些植物却有心理活动的迹象。

1966年2月,美国科学家巴克斯特把测谎器的电极绑到一株天南星的叶片上,然后给花浇水。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测谎器记录纸上显示出的曲线图形,居然与人在激动时测到的曲线图形很相似。

后来,巴克斯特又设计了另一个实验。他把几只活海虾丢人沸腾的开水中,“目睹”这一情景的天南星马上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中。试验进行了多次,测谎器每次都记录了同样的反应。

巴克斯特的发现在植物学界招致了许多非议,有个坚定的反对者麦克博士,为了寻找反面的证据,也做了许多实验。有趣的是,这些实验使麦克博士由反对者变成了支持者。麦克进而大胆地提出:植物具有心理活动,它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根据麦克的理论假说,不久前,英国和日本的科研机构合作制造出“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仪器通过简单的连接,能够直接听到植物的声音。对录音记录的分析发现,植物在不同环境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例如,在光线骤然变强时,有些植物会发出类似惊讶的声音;遇到刮风、下雨或缺水时,有些植物会发出低沉的声音;一些叫声原本很难听的植物,在受到温暖的阳光照射时,声音会变得较为动听。

植物不但会表露感情,还能忍受痛苦,抗争不幸。经过训练的植物,会主动地发出信号给监控系统,要求及时给它们补充水和养分。有些植物还具有同情心,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将食物让给自己的伙伴。正是由于植物这种非凡的人性化表现,目前,一门新兴学科——植物心理学,已经建立起来了。

植物的“高级智能”

一些植物有知觉、有心灵感应能力、存在心理活动,这已经够神奇的了。令人震惊的是,有些植物还具有记忆、思考、判断等高级智能,对此许多动物都有所不及。

植物遇险,也会“昏厥”。有人走进巴克斯特实验室时,测谎器信号停止;直到他走后,植物才“苏醒”过来。原来,此人前不久曾烘烤过这株植物。为了验证植物是否具有记忆力,巴克斯特找来6名服饰相同的工作人员,其中一名当着一株植物的面将另一株植物毁坏。数小时后,当他经过那株幸存的植物跟前时,植物通过测谎仪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两个例子生动地表明:植物具有感知、记忆、思考、判断并作出相应反应的能力。然而,更令人惊异的却是两种吃人树具有的惊人智能。

墨西哥内科克斯塔的莫昆斯克森林里,有两棵看似普通的吃人樟树。人们用铁丝网把它们围住,旁边还竖立了警示牌,上面详细地叙述了过去曾在这里发生过的不幸事件,告诉游人不得擅自人内。

这两棵樟树相距10米,躯干庞大,直径足有6米。它们至少有4000年历史了,由于年代久远,其中一棵树的底部已经腐烂,形成了一个宽3米、高5米的树洞。

1971年9月,美国人吕蒙梯尔、盖拉两个好朋友带着他们的家人来莫昆斯克度假。两家人到了森林后,大人们便忙着安排宿营和晚餐,吕蒙梯尔的儿子欧文斯和盖拉的儿子亚博一起玩去了。没多久,吕蒙梯尔就听见两个小家伙的叫喊,他担心孩子们遇上了猛兽,就向发出声音的地方奔去。他在离一棵樟树有10多米远时,突然觉得自己的身体变轻了,接着他居然飞了起来,向树上撞去……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紧紧地贴在树上,不能脱身。不知何时,欧文斯和亚博两人来到他身边,对他说:“快脱掉衣服,不然是无法离开这棵大树的。”吕蒙梯尔试着动了动,发现自己穿有衣裤的部位不能动,但头和手掌可以动;再转过头去一看,儿子和亚博的衣裤正贴在树上。欧文斯赶紧上前用刀划烂父亲的衣裤,吕蒙梯尔这才从树上滑下来,用一点树叶遮住身子回去了。

盖拉太太见了这种奇事,硬拉着丈夫,要儿子亚博带路去看个究竟。他们走到那里时,盖拉太太首先向一株大樟树飞去,盖拉想拉住妻子,却被吸向另一棵树——即吕蒙梯尔遭遇的那一棵。亚博早有准备,他是*来的。见母亲飞进树洞,他跑去一看,里面黑乎乎的,很害怕,便先到另一棵树上救下了父亲。盖拉*走进树洞,在洞的深处,他发现妻子已经蜷缩成一团死了。等他约上吕蒙梯尔进洞,准备将妻子的遗体运出时,哪里还有人影!尸体已经被樟树吞噬了。

1997年7月20日,一支美国科考队在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一种被当地人称作“判官树”的吃人树。这种树长有两个树干,彼此相距仅几米远,共生在同一根茎上;从两个树干上垂下许多弯弯曲曲*无叶的长枝条,互相交织成网状,看上去像张牙舞爪的魔掌,令人毛骨悚然。

据说这种树之所以叫“判官树”,是因为它只吸那些作恶多端的歹徒的血,而不危害好人。富有好奇心的女科考队员拜特想亲身体验一下。她刚碰到光秃秃的枝条,那些“触须”便从四面八方一拥而上,用一种可怕的力量将她越勒越紧。拜特的同伴吓坏了,他们奋力用斧头砍树枝,但无济于事。就在拜特奄奄一息的危急时刻,吃人树却做出了“无罪释放”的“判决”,致命的“触须”一下子自动松开了。这种吃人树真的有正义感吗?它是如何获取信息,又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呢?

类似的食人植物,据说在印尼的爪哇岛上也有。这些罕见的食人植物,是它们本身有这种能力呢?还是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纵它们呢?如果结论是前者,我们就应对植物刮目相看:不仅“草木无知”的说法太迂,连“世界上曾出现过木质人类”的传说,也须正视之,不可一概否定。

植物也“出汗”

夏天的早晨,我们在户外,可以看到很多植物叶子的尖端或边缘,滴下一滴滴的水珠,好像在流汗似的。有人说这是露吧!

这些水珠真是露水吗?让我们来细心的观察一番,研究研究。你看,那亮晶晶的水珠慢慢地从植物叶片尖端冒出来,逐渐增大,最后掉落下来;接着又有水珠冒出来,慢慢增大,掉落下来;就这样一滴一滴连续不断。水是满布叶面的,而这些水珠是从植物体内跑出来的,显然,它们不是露水。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植物叶片的尖端或边缘有一种小孔,叫做水孔可以排水。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导管,可以不断地由水孔排出体外。外界的温度高,天气干燥的时候,从水孔排出的水分就很快蒸发散失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叶尖上有水珠积聚起来。如果外界的温度很高,湿度又大,高温使根的吸收作用旺盛,湿度过大抑制了水分的散失,这样,聚集了大量水分,过多的水分只好直接从水孔中流出来。在植物*学上,这种现象叫做“吐水现象”。吐水现象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为白天的高温使植物对水的需求增大,根部大量吸水,而夜间气温降低,湿度又大,蒸腾作用减弱,人们在早晨就很容易看到植物吐水。

植物的吐水现象,在稻、麦、玉米等禾谷类植物中经常发生。芋艿、金莲花等植物也有很明显的吐水现象。芋艿在吐水最旺盛的时候,每分钟可滴下190多滴水珠,一个夜晚可以流出10~100毫升的清水哩!

草本植物会吐水,你见过树木吐水吗?在热带森林中,有一种树,也会吐水,而且水量比草本植物多得多,好像在哭泣似的,当地居民干脆把它叫做“哭泣树”。中美洲多米尼加的雨蕉也是会“哭泣”的。在温度高、湿度大、水蒸气接近饱和及无风的情况下,雨蕉体内的水分就从水孔溢出来,一滴滴地从叶片上降落下来,雨蕉吐水,预示着天要下雨,因此当地有这样的谚语,“要知天下雨、雨蕉吐,预示哭不哭?”因此,当地人都喜欢在自己的住家附近种上一棵雨蕉,作为晴雨表,这样他们就很容易知道天气情况了。

珍稀生物——粘菌

1992年8月,陕西省周至县尚村乡张寨村农民杜战盟,到邻县永安村边的渭河中打捞浮柴。忽然,他感到左脚踩着了一块软乎乎的东西。他把它拖到河边一看,原来是一堆“烂肉”似的东西。他把这团“烂肉”拉回家,一称.5公斤。但没想到3天后,“肉团”已长成35公斤。杜战盟一家惊讶不已。他随即赶到县城,向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一怪事。

随后,西安市科委组织西北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安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鉴定。生化、*、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等方面的13位专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测定后认为,这团“烂肉”既有原生动物特点,又有真菌特点,是世界罕见的大型粘菌复*,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珍稀生物,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目前,粘菌的研究在国际上还是个空白,属于世界生物或植物学领域的一大攻关课题。但是,粘菌旷世罕有,全世界仅在我国唐代珍贵文献和1973年美国阿拉斯加有过两次类似的记载和发现。唐代的记载简单,不足为科学鉴定的依据。美国的发现,由于对粘菌保管不善,3个星期后粘菌便已死去。

据西北大学的专家们说,该生物前不久还活着,并且已经长到39公斤,研究人员把它放进一个装有自来水的大玻璃缸中,它仍然以3%的增长速度生长着。

据有关文献记载,粘菌属粘菌门,它是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一类生物体。生活史中,有一段具动物性,有一段具植物性。其行动与摄食方法与原生动物相同。但*时间产生孢子,而孢子具有纤维素壁,这又是植物性的。

粘菌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因为它罕见稀有,人们对它研究甚少,现在还无法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由于它至少具有上述两种物体的特征,为此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感觉最灵敏的植物

一只蚊子叮在马身上,马会摇头摆尾驱赶蚊子。这是因为动物有灵敏的感觉。

植物有没有感觉呢?你看,夏天的早晨,向日葵露出笑脸,迎接东方初升的朝阳;傍晚,太阳下山了,它又面向西方,跟太阳告别。它从早到晚跟着太阳转来转去。合欢的小叶子一见到阳光就舒展开来,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又自动闭合起来。把一盆含苞欲放的郁金香,从比较冷的地方移到温暖的地方,几分钟内就会盛开。这说明,植物受到光、温度等刺激后,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

如果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含羞草,它的叶子会很快闭合。触动它的力量大一些,它连枝带叶都会下垂。有人研究过,含羞草在受到刺激后0.08秒钟内,叶子就会合拢,而且受到的刺激还能传导到别处,传导的速度最快每秒钟达10厘米。在印度有一种植物,人和动物一走近它,它就立即把叶子卷起来。即使你步子很轻,它也能锐敏地感觉到。

感觉最灵敏的要算那些“吃”虫植物。达尔文曾经作过一次试验,他把一段长11毫米的细头发丝,放在毛毡苔的叶子上,叶子上的绒毛也能立即感觉到,马上卷曲起来把头发按住。还有人把0.毫克的碳酸铵(一种含氮的肥料)滴在毛毡苔的绒毛上,它也能立刻感觉到。这样微小的重量,人和一般动物是无论如何感觉不到的。这可是感觉最灵敏的植物了。

会发热的植物

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白菖蒲、魔芋、半夏、马蒂莲等,大多夏季开花,肉穗花序,外包淡黄色、黄绿色、紫色、白色或绿色的佛焰苞。

这种佛焰花序植物有种奇特的现象:在开花时,花部会发高热,它的温度比周围气温高出20℃以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植物同人一样,热量是由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观察后发现,当天南星科植物的佛焰花序成熟时,花序的某些部分达到了惊人的呼吸水平,呼吸速率QO2值超过3600,这是在高等植物中记录到的最高速率。这时,植物组织中每小时吸收的0.2量高达它本身体积的100倍。它放出的热量足以使佛焰花序的温度升高20℃。用手触摸花苞,会感到非常温暖。

英国有种叫斑叶阿诺母的天南星科植物,美丽极了,被人称为“杜鹃杯”、“领主与夫人”。斑叶阿诺母佛焰花序的茎部是丛生的雌花,上有雄花,不育的佛焰花序顶部有个几厘米的棒状物。当佛焰花序成熟时,雌雄也有很多的呼吸速率,但花序的不育部分是主要的发热部位。

佛焰花序的产热呼吸一般持续12小时左右,高峰期更短,只有1-2小时。科学家发现,天南星科植物在自然选择中经受了长期的适应和演化,才形成了这种机制,而且发现是这个物种的有益的功能。它发出的热量使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如胺和吲哚等挥发出来,用来引诱昆虫前去授粉,促进了物种的繁衍。

南美洲中部冻结的沼泽地里,有一种臭菘的花朵冒寒绽开。臭菘为佛焰花序,花期长达14天左右,花苞内始终保持着22℃的温度,比周围的气温高约20℃。花有臭味,却引诱着昆虫飞去群集,成为理想的“御寒暖房”。植物学家对这种植物的产热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发现臭菘花中有许多产热细胞,里面有一种酶,能氧化光合产物——葡萄糖和淀粉,释放出大量热能。它的氧化速度惊人,简直可同鸟类翼肌和心肌对能量的利用相比。

另一种喜林属的芳香植物;也能发出热量。这种植物竟像热血动物那样能将脂肪转换成热量,效率就更高了。在两天的花期中,它们的花朵中能产生37℃的高温。

科学家认为,植物产热现象是植物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它改变了局部的小气候,促进花的气味的挥发,招引昆虫前去传粉。而在这种植物的根部和韧皮部也曾发现过产热细胞,科学家又认为,这种产热现象能促进植物体内物质输送加快,增强生化反应,提高酶活性,来抵御寒冷,延长生长期。

“荒漠卫士”——白刺

去过内蒙古以及西北地区的人们,一定见过一类叫作白刺的植物。也许你当时不知道它的名字,又或者熟视无睹,但它肯定在你的眼前视野中出现过。

白刺是一种典型的荒漠植物。它葡散的身躯,多而又密的分枝,护住一个个小沙丘、小荒坡。它不怕沙埋土掩,枝条在被沙埋土掩之后,极容易向下生出不定根,向上萌生不定芽,枝端也继续向上生长。这样沙积多高,它就爬高多少。它的枝条白白的,长着一簇一簇肉嘟嘟鲜嫩可爱的小叶片。这些鲜嫩的叶片营养丰富,本是牛、羊、骆驼喜食的很好的饲料,但无奈白刺它只肯一点一点地施舍给它们,因为小枝顶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硬化成的枝刺不答应。白刺不炫耀它的的花朵,它的花小,5个白色的小花瓣。许多小花组成蝎尾状聚伞花序,看上去密密的一小片。白刺结的果肉质多汁,里面含一粒种子,可称为浆果状核果,熟时暗红色,汁液丰富。白刺果实酸甜可食,可治肺病和胃病;也能用以酿酒和制醋;果核还可榨油。

在白刺的同属兄弟中,大白刺的果个头最大,直径15~18毫米,且酸甜可口,故有“沙漠樱桃”之称。如果让猪吃大白刺果,有催肥之效。人类现在都流行减肥,也许就不适合吃了。另外,还一种常见的叫小果白刺,又叫西伯利亚白刺。顾名思义,它的分布远及西伯利亚,在我国华北及东北沿海盐碱沙滩也有。它同白刺、大白刺的区别除果实小一半之外,叶片却以多一倍的数量簇生在一起,白刺、大白刺2~3枚簇生,小果白刺4~6枚。

无论白刺、大白刺,还是小果白刺,它们都是沙漠和盐碱地区重要的耐盐固沙植物。它们耐盐碱、耐沙埋;它们积聚流沙和枯枝落叶而固定的沙丘人们称之为白刺包。据观察,白刺包固定的沙丘和其它的沙生相比是最牢固有效的,别的植物的枝条多高傲地向上伸展着,只顾生长自己的,而白刺却不同,它用全身的枝条护压着沙丘,它要同沙尘暴作斗争。

白刺,真可谓沙丘的守护神,荒漠的卫士。

浑身是宝的“怕痒树”——紫薇

紫薇属干屈菜科,人们俗称它“怕痒树”,是树木中一种奇特的树种。紫薇为花叶乔木,又名无皮树、满堂红、百日红。由于花期特长,7月至10月花开不断,故名百日红。

宋代诗人杨万里诗赞颂:“似痴如醉丽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明代薛蕙也写过:“紫薇花最久,烂熳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续放枝。”

北方人叫紫薇树为“猴刺脱”,是说树身太滑,猴子都爬不上去。它的可贵之处是无树皮。物以稀为贵,世界上千树万木之中有几种是无皮的?年轻的紫薇树干,年年生表皮,年年自行脱落,表皮脱落以后,树干显得新鲜而光滑。老年的紫薇树,树身不复生表皮,筋脉挺露,莹滑光洁。

紫薇树长大以后,树干外皮落下,光滑无皮。如果人们轻轻*一下,立即会枝摇叶动,浑身颤抖,甚至会发出微弱的“咯咯”响动声。这就是它“伯痒”的一种全身反应,实是令人称奇。

紫薇属共有4个种,有赤薇、银薇、翠薇等。以花瓣蓝色的翠薇最佳,为圆锥花序,着生新枝顶端,长达20厘米,每朵花6瓣,瓣多皱襞,似一轮盘。花开满树,艳丽如霞,故又称满堂红。结果为蒴果,状如大豆,内有种子多粒,11月成熟。

紫薇原产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华南、西北、华北也有栽培,它的适应性很强。

紫薇耐旱、怕涝,喜温暖潮润,喜光,喜肥,对二氧化硫、氟化氢及氮气的抗性强,能吸入有害气体。据测定,每千克叶能吸硫10克而生长良好。紫薇又能吸滞粉尘,在水泥厂内距污染源200~250米处,每平方米叶片可吸滞粉尘4042克。因此,它是城市、工矿绿化最理想的树种,也可作盆景。

紫薇还具有药物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其皮、木、花有活血通经、止痛、消肿、解毒作用。种子可制农药,有驱杀害虫的功效。叶治白痢、花治产后血崩不止、小儿烂头胎毒,根治痈肿疮毒,可谓浑身是宝。

多肉多刺的仙人掌

仙人掌形态变化无穷,千姿百态,有圆的、有扁的,或高、或矮,有的长条条,有的软乎乎,真是形形色色,古怪奇特。

仙人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多肉多刺的古怪形状呢?

这是因为仙人掌原产南美和墨西哥,由于长期生长在干旱沙漠环境里,为了适应这种生存环境,多肉多刺的形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减少蒸腾和贮藏水分。

通常,植物生长需要大量水分,但吸收的水分又大部分消耗于蒸腾作用,叶子是主要蒸腾部位,大部分水分从这里跑掉。据统计,植物每吸收100克水,大约有99克从植物体里跑掉,只有1克保持在体内。

在干旱环境里,水分来之不易,为对付酷旱,仙人掌干脆堵住水分的去路,叶子退化了,有的甚至变成针状或刺状(一般把它看作变态叶),从根本上减少蒸腾面,紧缩水分开支。

有人做过实验,把同样高的苹果树和仙人掌种在一起,在夏天里观察它们一天的失水量,结果是苹果树10~20公斤,而仙人掌却只有20克,相差上千倍。

仙人掌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腾,一方面却大量贮水。仙人掌的茎干变得肉质多浆,根部也深入沙漠里。这种肉质茎能够贮存大量水分,因为这种肉质茎含有许多胶状物,它的吸水力很强,但水分要想散逸却很困难。仙人掌正是以它体态的这些变化来适应干旱气候,才得以繁殖生存的。

总之,仙人掌的多肉多刺性状的作用就是为了减少水分蒸腾和贮藏水分,是它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

酷似人形的人参、何首乌

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别名有:神草、地精、天狗、孩儿参、人衔、黄参等。由于它的根部类似人形,人们便把它称为“人参”。人参通常以根入药。

在我国古代神话里,认为任何东西都会接受“日精月华”,时间久了都会成“精”,具人形,通人性。因此就有了“人参精”的说法,并且认为食用之后会长生不老、成仙等等。

不过,也有少数的人参却真有人的样子。新鲜人参皮色黄润、细嫩,与人的皮肤就有点像了,如果在主根两侧对称地长有两根侧根,而主根又在不远处分叉,那么有“胳膊”有“腿”,更像人形了。

看来民间的传说,以及把有些生长时间久的人参称为“人参精”的说法,也是有一定客观根据的。

不过,在中草药家族中,要说像人形,应当首推何首乌,因此也就有了“何首乌精”之类的说法。

1985年5月,湖南省新化县采掘了两株酷似孩童的何首乌块根,而且这两株何首乌外形极像一对男女。这对“童男玉女”身高20厘米,体重各为400克。当地人传说这是千载难逢的“何首乌精”,说什么《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就是服食了这种药而成仙的。

1993年8月,福建省寿宁县也发现了一对何首乌块根,形似“夫妻”,其五官、四肢及性别分明,其中“男性”高18厘米,“女性”高17厘米,“身上”均长着不少小绒毛似的须根,人们称奇说怪。

1994年12月,福建省武平县也发现了一对“夫妻”何首乌。

何首乌外形长得像人形而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传说,纯系无稽之谈。然而,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严肃的问题摆在科学家的面前:为什么不少何首乌长得像人,而且多为“一男一女”?

对此,简单地用“巧合”的说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这确是一个千古之谜,还有待于科学家从更深的层次加以探索。

药用价值极高的凤仙花

凤仙花,别名指甲花、急性子、女儿花、金凤花,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及东南亚,是民间广泛栽培的花卉之一。

凤仙花茎直立,株高30~80厘米不等,茎肥厚多汁而光滑,节部膨大,呈绿色或深褐色。茎色与花色相关。叶互生,狭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

初夏至秋末,花朵开谢相续,花多侧重,花梗短,单生或簇生于叶腋,花色呈粉红、朱红、淡黄、紫、白及复色,花型有单瓣、蔷薇重瓣、茶花重瓣。尤其白瓣上洒有红点的,则为凤仙花中的珍品。

花盛开时,如《花镜》所云:“花形宛如飞凤,头翅尾足俱全,故名金凤。”其风姿清丽,花朵纷繁,令人叫绝。多植庭院或盆中供观赏,尤为女儿辈喜欢。

凤仙花性温味甘微苦,开花期间采收,拣去杂质晾干,以红、白二色为良,活血调经,消肿止痛,祛风解毒,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

凤仙花性喜热畏寒,适应性强,能自播繁殖。全草可入药,花主治蛇伤、腰肋引痛;根和叶能散血通经。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凤仙花,“活血消积”,“治蛇伤,又治腰胁引痛”。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凤仙花还含各种花色苷,对许兰氏黄癣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等各种致病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至于凤仙花的果实成熟时,稍有震颤,果瓣则自裂急向内卷如拳,将种子向四处弹射落下。倘若触及蛇身则溃烂。毒蛇见之害怕,故墙隙屋隅种植凤仙花,可避蛇患。

事实上,在清代《凤仙谱》中记载我国的凤仙花就达两百多个品种。凤仙花的花色多得令人咋舌,这小小的花儿怎么长出了那么多种颜色呢?我们除了对神秘的大自然啧啧称奇外,还没有揭开其中的奥妙。

目前,关于凤仙花的花期、花色、药用价值等,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古怪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简称虫草,是冬季真菌寄生于虫草蛾幼虫体内,到了夏季发育而成。

从外形上看,冬虫夏草虫体呈金黄色、淡黄色或黄棕色,又因价格昂贵而有“黄金草”之称。因其药用价值高,功效好,在国内外被视为珍品,市场需求量大,但因其天然资源量稀少,故价格十分昂贵。

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区。专业人士根据产地的不同又分为青海草、藏草、川草、滇草等。也有把产自青海、*的统称为藏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正像它的古怪名字一样,形状很奇特:说它是动物,它的根又深扎在泥土里,头上还长着一根草;说它像植物,它的根部又是一条虫子,长有头和嘴,还有8对整齐的足。

冬虫夏草这种怪模怪样的东西是如何形成的呢?到底是植物还是动物呢?为什么会生成这般怪模样呢?

有一种叫作“蝙蝠蛾”的昆虫,在冬天来临之际,它便将虫卵产在土壤里,然后静静地死去。虫卵在土壤里经过一个月的孵化,一条白白胖胖的幼虫便形成了。有一种真菌即虫草已在此静候多时,一遇到这白胖鲜美的幼虫,便一股脑儿往幼虫体内钻,然后在里边*着虫体内的营养,过着无忧无虑的寄生生活。

冬天幼虫躺在泥土中,由于体内的寄生菌大量繁殖,这虫子等不到爬出地面便死去了。等到气候温暖了,这种真菌便破土而出,在幼虫壳体的头部长出一根长约10厘米,顶端呈椭球体的棒。因此,它才长出既像虫又像草的古怪模样。

人们根据这副怪样子给它起了个“冬虫夏草”的怪名字。但真菌是如何钻入幼虫体内的,又是怎么在幼虫体内寄生那么长时间后,最终从虫嘴长出一棵草的呢?至今还是一个谜。

会跳舞的风流草

在我国云贵高原、四川、福建、台湾等地的丘陵山地中,生长着一种能翩翩起舞的植物,人们叫它“风流草”。

风流草为蝶形花科植物,它名曰“草”,实际上是一种落叶小灌木。它一般高15厘米,茎圆柱状,复叶互生。它的叶子由三枚小叶组成,中间一叶较大,呈椭圆形或披针形状,两边侧叶较小,呈矩形或呈线形。

风流草那幼嫩的叶片对声波非常敏感。每当旭日东升,朝霞遍地的时候,原本下垂的长叶会平展开来,两片小叶子上下跳动着,好像舞蹈一般。到了下午,长叶子又下垂,但两片小叶仍然不停地跳动。平时它与其他草类植物无异。

奇怪的是,每当有青年男女在它旁边互唱情歌时,草叶似有灵性就会互相摆动,翩翩起舞。甚至在歌声激昂时,每对叶片竟会相抱扭成一团,十分亲密。歌声停止,它的枝叶也慢慢舒展恢复常态。

风流草对阳光非常敏感,一经太阳照射便翩翩起舞,直到傍晚时分才停息下来。阳光强烈时,它旋转的速度也加快,一分钟里能重复好几次。

风流草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分布,如菲律宾、印度、越南等地。风流草有一分支,叫“圆叶舞草”,它的特征是顶部生卵形或圆形小叶,它跳起舞来舞姿更轻盈。

风流草何以起舞,植物学家普遍认为与阳光有关,有光则舞,无光则息,就像向日葵冲着太阳转动头茎一样。具体深入研究,还有各种分歧。

有的认为是植物体内微弱电流的强度与方向的变化引起的;有的认为,是植物细胞的生长速度变化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它跳舞时,可躲避一些愚蠢的昆虫的侵害,再就是生长在热带,两枚小叶一转,可躲避酷热,以减少体内水分蒸腾。

风流草究竟为何昼转夜停,仍存在着很多疑问,要解开这个谜,还需植物学家们继续深入探索。

含羞草是人们的“晴雨计”

含羞草是一种豆科草本植物。它的叶子在白天是张开的,等到晚上就会自动合上。有趣的是,人在白天轻轻碰它一下,它的叶子也会合拢起来。你碰得轻,它动得慢,只有一部分叶子合起来;你碰得重,它动得快,在不到10秒钟的时间里,所有叶子都会合拢起来,而且叶柄也跟着下垂,就像一个羞羞答答的少女。由于它的这种特性,所以人们管它叫“含羞草”。

含羞草为什么会动呢?

大多数植物学家认为,这是由含羞草叶子的“膨压作用”引起的。在含羞草叶柄的基部,有一个名叫叶枕的薄壁细胞组织,木鼓鼓的,里面充满了水分。当叶子一振动,叶枕下部细胞里的水分,就立即向上或两侧流去。这样一来,叶枕下部就像地了气的皮球一样蔫了下去,上部就像打足了气的皮球一样鼓了起来,叶柄也就下垂、合拢了。在含羞草的叶于受到刺激的同时,会产生一种生物电,把刺激信息很快传递给其他叶子,其他叶子也就跟着合拢起来。过了一会儿,当刺激消失了,水份回到叶枕下部,叶子就会重新张开,恢复原状。

但也有的科学家认为,含羞草所以会运动,跟光敏素的作用有关。

含羞草的老家在巴西,那里经常有暴风雨,对于柔弱的含羞草来说,这是一种恶劣的环境,为了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它在风雨中炼就了本领,风雨到来之前,就把叶子收拢起来,叶柄低垂,这样一来,暴风雨也拿它无可奈何了。

有趣的是,含羞草还是相当灵敏的“晴雨计”。人们利用它的这种怪脾气和本能,预测天气是晴是雨。

“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如果含羞草的叶片自然下垂、合拢、或半开半闭,有气无力,这种时候,多半将有阴雨天气。

如果含羞草不自己“害羞”,而是有人碰它的叶子才合拢叶片,并且速度很快的话,那么这是晴天的征兆。

如果天气转阴将要下雨,含羞草的叶片就会下垂合拢,因为含羞草本身对湿度反应很灵敏,加上小昆虫因为空气湿度大,飞得很低,容易碰到含羞草的叶子,含羞草也会作出反应。而且,如果有人用手指去碰它的叶片,叶片也会回拢,但恢复原状就相当慢了。

含羞草是一种奇妙的植物,它的身上还有不少奥秘没有被揭开。

环境变异使竹子开花

竹子开花现象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常见的竹子一般不开花,如果开花,说明这个地区将会有大的变化。竹子多以无性繁殖为主,变异性也小,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不强,如果环境中会有大的变化,无性繁殖的变异性不足以使下一代竹子生存的话,竹子会选择开花来繁殖,从而在种子里保存变异信息,使下一代适应未来的环境。大多数竹种具有3至120年或更长的开花周期,并且在开花后表现为竹林成片死亡的现象。

竹子属多年生一次开花植物。在开花前可以生长几十年,上百年,开花时竹叶的颜色有点枯黄,在竹枝间长出一些藤一样的东西,上面长有一些小粒子。

竹子开花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如天气干旱、植物体衰老等情况。在不利的生长条件下,竹子得不到应有的养料,就会使竹子开花结果,以产生活力强的后代来适应新的环境。

竹子在开花结果之后就会枯死。其实开花结果后就枯死的植物多得很,如麦子、玉米、高粱、花生等等。只不过是许多植物属一年生的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已司空见惯了,而竹子是多年生一次开花结果,比较少见,于是便觉得奇怪了。

由于竹子种类多、生长周期短、用途广、价值大,研究竹子的开花机制对竹子的遗传、发育和进化均有重要意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竹子开花的分子机制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目标是从已知的调控植物开花的基因入手,从竹子中分离这些基因的类似基因,通过转基因途径了解这些基因的功能,进而通过对这些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来揭示竹子的开花成因。通过研究,该项目目前已取得相关进展。

会唱歌的金桔树

2005年4月,年过七旬的蒙古族退休干部百岁遇到了一件怪事:他家中浇养的一盆金桔树,每天半夜会发出一种像唱歌一样的声音。

老人平时喜欢养花养草,退休后更是每天专注于当一个“花农”。老人家中养了不少橡皮树、龙骨、君子兰等花卉。在老人的精心呵护下,这些花卉长势都特别好。

这年3月底,当地出现了从外地运来贩卖的一些花卉。在其中一辆来自宁夏大武口的运花车上,老人的老伴一眼相中一盆小金桔树。当时这盆小金桔树上结的金桔并不多,除个别显黄色外,大多还是青绿色的。不过老伴认为很喜庆,老俩口就当场花50元抱回家。

起初这盆小金桔树也没什么特别,后来结了好多小金桔,大大小小有百八十个,并且许多开始变黄。

4月中旬的一天,老人的外孙突然跑来大叫“姥爷,姥爷,你家小金桔树会唱歌呀!”老人和老伴急忙赶到养花的大客厅一看,果真自家的小金桔树不知从哪里发出阵阵莫名其妙的声音。细细一听,一会儿像河边的青蛙在叫,一会儿像田野的蛐蛐在叫,好听也好,好奇也罢,好一会儿都听不出到底算是什么声音。

自此一个多月来,老人家就没了平安夜。每天晚上从8点左右开始,这株金桔就像百灵鸟一样按时在百岁家“唱起歌”来。金桔树发出的声音不间断,但一般都会持续到晚上11点左右,全家几间屋都可听到。

于是,老人开始好奇地向当地花卉市场、王府公园、甚至专家四处打听,但得到的结果是,没有人发现过金桔树会发出声音的怪事,并且还遭到一些人的质疑。

随着事情的不断传播,金桔树唱歌吸引了新闻媒体的关注。目前,这一奇怪现象还有待于林业、花卉专家进行研究做出科学解释。

花青素促使秋天红叶

人们平时总是说“绿叶红花”,仿佛叶子总是绿色的。确实,在大自然中,树叶和其他植物的叶子在绝大数时间里几乎都是绿色的。可也有些树叶,在秋天时它的树叶颜色会起变化。有名的北京一景——香山红叶,那漫山遍野的红叶,真使游人们陶醉而留连忘返。江南一带的枫树,到了秋天,也是一派“红枫如火”的景象。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便是对秋天红叶的赞美。

那么,叶子的红色是怎么染上去的呢?

原来叶子的颜色是由它所含的色素来决定的。一般的叶子含有大量的绿色色素,我们叫它叶绿素。另外还有黄色或橙色的胡萝卜色素,也还有青红色的花青素等等。

叶子的叶绿素和胡萝卜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它们在阳光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吐出氧气,产生淀粉,所以叶绿素是十分活跃的家伙,但它也很容易被破坏。夏天的叶子能保持绿色,是因为不断地有新的叶绿素来代替那些褪色的老叶绿素。到了秋天,天气逐渐转冷,大多数叶绿素的产生就会受到影响。叶绿素遭破坏的速度超过了它生成的速度,于是树叶的绿色逐渐褪掉,变成了黄色。那黄色就是因为胡萝卜素还留在叶子里。

有些树种的树叶会产生大量的红色花青素,叶子就开始变红了。叶子产生花青素的能力和它周围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如冷空气一来,气温突然下降,植物中的花青素就容易成。因此秋天有些树上的树叶就会变红。

秋天的红叶便景色增添了色彩,变得更加美丽迷人。可是至今为止,人们对于花青素究竟是什么样的物质,它在植物叶子中起什么作用还不清楚,这将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无花果是否开花

盛夏,神奇的无花果,在满株浓绿而肥大的掌状叶里,托出累累绿色果实,显得纯厚、文雅。

无花果为桑科,原产于地中海、南亚一带。它性喜温暖、肥沃、湿润的环境,对土质要求不高,易繁殖,生长快,适应性强(也适宜在城市栽植)。在我国南方各省多是地栽,而在北方只能盆裁。

无花果,不论生长在哪里,都根深叶茂,果实累累,它的果实愈熟愈红艳。人们赞美它,不像桃李树在结果之前,先以奇葩满树来风采照人,而只要一刮风下雨,则落花满地;更不像夹竹桃,从春到夏,繁花似锦,炫耀自己的艳丽多姿,实际上却华而无实。无花果纯朴无华,还未见它的花貌,已经是果满枝头了。

难道无花果真的是不开花就结果吗?

其实,说它无花,完全是误解。世界上很少有无花而结果的植物。无花果同其他植物一样,也是先开花而后结果。所不同的是,无花果的花是腋生的隐头花。因此,在人们还未见它开花时,果子已经悄悄地从叶下钻了出来,所以,叫它“无花果”。

无花果,叶大色墨绿。树姿优美,是美化环境、盆栽观赏的佳品。其果实不仅香甜味美,而且营养丰富,还可入药。

无花果还是防污染的“卫士”,它对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氯化氢、二氧化碳。硝酸雾以及苯等物质,有一定的抵御和吸收能力,在产生大气污染的厂区裁植无花果,可以起到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作用。

“花朵”像鸽子的树

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进攻、洗劫北京城,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城下之盟——中英、中法以及中俄《北京条约》。历史学家将这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结果是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大片领土和许多权益,随之,更多的外国传教士和冒险家拥入中国。

1869年春,在中国四川青衣江上游的宝兴地区,一个叫穆坪的地方,来了一个满脸大胡子的高鼻深目的法国传教士。他名叫大卫,这一年41岁,是第二次来到中国。大卫的兴趣十分广泛,其中,尤喜种植花草,采集植物标本。他32岁那年,借传教的机会,到中国的河北地区采集植物标本。三年以后,他带着大量标本返回了法国。

大卫来到穆坪,眼前葱茏一片的植物世界,令他惊叹不已。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间的开阔地,看见了令他终生难忘的情景。事后大卫回忆道:我来到一处美丽的地方,看到了一棵美丽的大树。那树上长满巨大的美丽的‘花朵’。‘花’是白的,好似一块块白手帕迎风招展。春风吹来,又好像一群群鸽子振翅欲飞。

大卫把这种大树称为“中国的鸽子树”,事后他还发现,鸽子树的白色大“花”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花,而是它的苞片,这种苞片最长可达15厘米,宽3~5厘米。我们所看到的鸽子树“花”既然是苞片,那么真正的花在哪儿呢?

大卫仔细研究了鸽子树的结构,这才知道,鸽子树花的数量很多,但却很小,许许多多的紫红色小花组成了一种叫做头状花序的结构。在头状花序中,雄花数目很多,它们大都长在花序的周围,而中央则是雌花或*花。鸽子树的花序直径约有2厘米,它们处于白色苞片的包围之中,微风吹来,人们只看到鸽子般展翅的苞片,却忽略了花序的存在。

大卫将鸽子树的标本带回了法国,植物学家们竟将鸽子树命名为“Davidiai女olucrata”。“i女olucrata”的意思是“有苞片的”。“Davidia”是“大卫发现的”意思。由此可见,大卫发现的鸽子树,在植物学家的心目中分量有多重!

现今我们知道,鸽子树其实就是中国特有的“活化石”——珙桐。珙桐的科学价值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在距今200~300万年以前,珙桐的“足迹”遍布全世界,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影响,珙桐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都绝迹了,而在我国贵州的梵净山、湖北的神农架、四川的峨眉山、云南的东北部地区,以及湖南的张家界和天平山的海拔1200~2500米的山坡上还留有小片的天然树林。这些远古年代的遗物,就像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一样,能帮助人们了解与地球、地质、地理、生物等有关的许多奥秘,又因为它们是活着的,所以叫它们“活化石”。正因为这个原因,珙桐成为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国家还专门为这些“活化石”划定的保护区。

19世纪末,珙桐被引种到法国,以后又来到英国以及其他国家。如今在瑞士的日内瓦市,人们常在庭园里栽种珙桐,每到花开季节,珙桐花花香袭入,引得不少游人留连忘返。

珙桐的果实成熟时,颇像一个个尚未成熟的野梨,因此,在产珙桐的地方,珙桐又被叫做水梨子或木梨子,虽然此“梨”果肉酸涩难以下咽,但对于渴到极点的赶路人来说,这“梨”倒也能救急。

珙桐的树形优美,是一种很好的绿化树种,它的种子含油量达20%,因此是一种利用价值颇高的珍贵植物。

植物界的熊猫——水杉

水杉是20世纪40年代,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一种从古代植物保存下来的“活化石”。水杉的发现轰动一时,风靡全世界。它与动物中的大熊猫一样,在植物中,它是只有中国才有生长的古代孑遗植物,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国的国宝”、“植物界的熊猫”。

远在1亿年以前,地球就已存在水杉这种树木。它广泛分布在欧、亚、北美各地。200多万年前;在第四纪冰川的浩劫下,世界各地的水杉经不住恶劣环境的打击,纷纷退出历史舞台而相继毁灭,在人们的心目中,早以为水杉在地球上已经绝迹了。

1941年,我国植物学者第一次在四川万县发现了水杉。只是当时学者只知这是一株很奇特的大树。这是一株什么树,当时无人知晓。

1943年,另一位植物学者从这株奇特的树上采到了完整的植物标本,后经植物学家们反复研究,终于确认这株奇特的大树就是水杉,是几千万年前古代水杉的后代。

以前只能在化石中才能看到的水杉“死而复生”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科学界的震动,并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的新发现。

水杉为什么在我国能保存下来呢?

我国地质学家们研究发现,在第四纪冰川来临时,我国的冰川与欧美的不同,欧美冰川是冰雪大片大片地覆没大地,惟独我国是间断性的高山冰川。冰川奔来时,在没有冰块的地方,植物就保存了下来,这也可能是我国保存古代植物较多的一个原因。

水杉是裸子植物,杉科,是一种落叶的乔木,高大挺拔,茎干通直,树高可达40~50米。水杉的适应性很广,在国内,北起辽宁、北京、延安,南至两广和云贵高原,东至东海、黄海之滨和台湾,西到四川盆地,均已栽培成功。国外也已有70余国相继引种,水杉的足迹已遍及亚、非、欧美各洲。

目前,我国科学工作者仍在对水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见血封喉的树木——箭毒木

箭毒木分布在我国的海南岛、云南和广西等地,也叫“见血封喉”,是一种落叶乔木,一般高25~30米。树干通直,树冠庞大,枝叶有粗毛。

箭毒木性喜湿热,多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它的树皮和叶子中有一种白色的*,毒性非常厉害。这种毒汁如果*眼中,会使眼睛即刻失明。它的树枝燃烧时放出的烟气,熏入眼中,也会造成失明。

“箭毒木”,顾名思义,即是指这种树的树汁可作箭毒,涂在箭头上可射死野兽。为什么又叫它“见血封喉”呢?因为用这种树汁制成的毒箭,射中野兽之后,3秒钟之内能使血液迅速凝固、心脏停止跳动而造成死亡。这种有毒的树汁碰到人皮肤伤口上,也会造成死亡。因此,人们给了它这个可怕的名字。

古人打猎都喜欢使用毒箭,即使再凶猛的野兽,中了毒箭也会应声倒地。世界各地都制造毒箭。毒箭的杀伤力很强,野兽一旦中毒,不出三步,即可倒毙。如果你在傣家人中间生活一段时间,就能听到关于箭毒木能毒杀野兽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勇敢的猎人率众人外出时,正遇一只猛虎。猎人先向老虎射了一箭。老虎未被射死,它疯狂地向猎人扑去。猎人机警地爬上大树,折断一根树枝使劲朝猛虎的嘴扎去,老虎立刻倒地而死。猎人见虎已死,心中暗暗思量:莫非此树有毒?他对众人说,我想亲口尝尝树枝,看它是否有毒。说完之后,他咬了一口树枝,顷刻身亡。众人见后,方知这种树木有剧毒。傣族人称这种树木为“戈贡”。

箭毒木的毒性如此厉害,可算是自然界中剧毒的树木了。只是形成这种剧毒的原因,迄今仍无科学解释。

会流血的树——龙血树

名贵的云南红药——血竭,又名麒麟竭,与云南白药齐名,又是著名药品“七厘散”的主要成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誉之为“活血圣药”,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良好功效,既可内服,又可外用,是治疗跌打损伤、活血、止血的特效药。血竭是以龙舌兰科常绿乔木,龙血树为原材料提炼出来的。

作为一种名贵的传统中药,血竭在我国传统医学上沿用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在1972年以前未发现国产龙血树时,所用血竭一直靠从东南亚和非洲进口,价格十分昂贵,每年要耗去国家大量外汇。在国外,血竭多称为龙血(DRAGON,SBLOOD),非洲用龙舌兰科龙血树属的植物树干割取血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用棕榈科植物黄藤果实提取血竭仅是近代的事,但我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对血竭植物有过记载,苏颂《唐本草》中写道:“血竭原植物,木高数丈,婆娑可爱。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采无时”。

谈到国内龙血树和国产血竭,那还得从一位传奇式人物——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创始人蔡希陶教授说起。蔡老原籍浙江东阳,1911年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从小热爱大自然,年青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跟随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先生学习植物学。20世纪30年代初蔡老就深入云、贵、川等地考察植物,采集植物标本。为了进大凉山,他与黑彝头人歃血为盟,为了到滇南,他不顾瘴疬之气和匪患之险,拉着马尾巴闯过无人区。蔡老喜欢植物也酷爱文学,他在云南采集植物标本时写的小说《普姬——一个花苗姑娘》、《爬梯——一个赶马人的日记》、《四川的巴布凉山人》等,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称赞。但是,他高深的文学造诣却给他带来了不幸的灾难。1960年,蔡老的好友吴晗写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中的“罢官”二字就是根据蔡老的意见加上去的。*期间,《海瑞罢官》受到批判,而“罢官”二字又是重点,蔡老因此受到牵连,遭到残酷的迫害。70年代,美国侵略越南,“同志加兄弟”的中国给予越南无私的援助,举国上下尤其是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的植物学工作者都在四处寻找特效止血药,尽管踏破铁鞋,但都是徒劳无功,一无所获。当时蔡老刚刚得以“解放”,恢复工作,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以博大的胸怀,不计个人恩怨,根据年青时代采集标本的回忆,带领一批青年科技术人员,于1972年首次在云南省思茅地区孟连县境内的石灰山上发现大片龙血树。从此,国产血竭才得以诞生,且其疗效优于进口的、以棕榈科植物为原料加工的血竭,填补了我国医药史上的一项空白。为此,蔡老去世以后,他的一半骨灰埋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他亲手种植的龙血树下,另一半骨灰埋在昆明黑龙潭昆明植物研究所里他亲手种植的水杉树下。

龙血树生长很缓慢,一年之内树干增粗还不到1厘米,但在植物界中它的生命期最长,可达八千年,因此被植物学家们誉之为“植物寿星”。

龙血树是一种热带常绿乔木,树皮一旦被割破,便会流出殷红的汁液,象人体的鲜血一样,因此而得名。它大多分布于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地区,高可达20米,树干粗短,树皮纵裂,显得老态龙钟,但枝、叶却十分繁茂,墨绿色的带状叶片集中轮生于枝顶,青翠欲滴,生机**,整个树冠非常美丽,在许多旅游区、宾馆、酒店都可以见到供人们观赏的龙血树。目前,龙血树已是珍稀植物,受到了国家的重点保护。

树木三大怪现象

在奇妙的植物界中,一些奇特怪异的树木给科学工作者出了不少难题:

第一,喷火树。

在1988年4月16日中午,上海武康路上,一棵大槐树突然从粗大的树干上冒出耀眼的火星,从树洞里窜出熊熊的火焰,人们急忙向消防部门报了警。几分钟之后,消防车就赶到了现场,消防队员们用灭火器扑灭了乱窜的火苗。人们以为这下就没事了,谁知过后不久,腾腾的火苗又从树洞里窜了出来。消防队员又用高压水枪猛射了一阵,才算熄灭了火舌。

这棵树为什么会喷火呢?消防警官推测,可能是地下煤气管道泄露,煤气蓄积在树洞里,散发不出来;加上有人扔了烟头,点燃了煤气。但经过煤气公司工作人员的现场探漏检查,并没有发现管道有漏气的现象。

好端端的槐树为什么会喷火自燃呢?这真是个难解之谜。

第二,发光树。

1983年,湖南省南县沙港乡,人们发现了一棵能发光的杨树。这棵树的直径有厘米,被砍伐并剥掉树皮之后,竟然在晚上发起光来,就连树根和锯出的木屑也一样能放光。一根1米长、5厘米粗的树枝,它的亮度相当于一支5瓦的日光灯。但随着树内水分的蒸发,亮度会一天比一天减弱;而当树枝受潮以后,亮度又会增加。这棵杨树发光的原因,一直没查明。

第三,气象树。

安徽省有一株明代数百年的老朴树,这株大树已度过400多个春秋,至今仍生机**,枝繁叶茂。由于它每年发芽或早或迟,往往与一年中气候变化相对应,所以当地群众积累多年的观察经验,把它叫做“气象树”。

1982年,当地县科协曾配合北京气象杂志社、上海气象站、南京大学和安徽省气象、植物、林业、土壤、水利、地质水文等学会的专家、教授30余人,对古朴树进行调查考察和学术讨论,历时3天,最后还是无法对该树的气象功能作出科学解释。

武当山“神木”

道教名山武当山不仅以自然风景天下驰名,它独有的宏伟壮丽的古建筑更是举世罕见。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

武当山那些古代建筑精细、完美得令人叫绝,同时也神奇得叫人费解。

在庄严肃穆的武当山紫霄大殿,供奉着玉皇大帝、真武祖师、金童、玉女、执旗捧剑*灵官等道教众神,此外,令人们费解的是,在这些有“爵位”的众神之中,竟然有一根与道教神仙无关的极平常的杉木,更奇怪的是它被供奉在大殿左侧中央这个重要的位置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相传这个杉木有一个离奇的传说。远在明代初年,有一片原始森林,林中的树王是一个“精灵”。它聪明过人,很想发挥自己的才华,可惜工匠们每年选材都没有慧眼识得,精灵终于悲愤而气绝。但阴魂不死,化着一缕青烟上到九天,玉帝怜它才干非凡,便指路于武当,告之曰,那里正在修建玉虚大殿,可去一试。可惜当它不远万里颠簸而来后,玉虚大殿早已竣工,精灵一急便昏了过去,一头栽倒在紫霄殿前的月台上。此时,道长正在举行大殿落成仪式,忽见空中飞来一杉,知是有神降临,于是忙率道众就地叩拜,并将飞来杉奉到大殿供万人瞻仰。

作为传说,这个故事颇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很多人都对这个来历不寻常的杉木充满兴趣。有人据自己的苦衷向它倾诉,有人更玄乎,说它能治病,在它的根部用指甲抠点木屑,带回家煎水饮之。不知有谁发现它能传音,就将它当成一种土电话,一边用手轻轻一抠,另一边便可以听到沙沙的指甲声,就给它起个名叫“传音杉”、“响灵杉”。这根“飞来杉”随时代的变迁,已经成为武当山一件难得的珍贵文物。

不畏火烧的“英雄树”

我们知道,植物都是怕火的,然而有些植物大火却奈何不了它们。

叶松就是一种不怕火烧的树种,它们能够“劫后重生”。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落叶松挺拔的树干外面包裹着一层几乎不含树脂的粗皮。这层厚厚的树皮很难被烧透,大火只能把它的表皮烤糊,而里面的组织却不会被破坏。即使树干被烧伤了,它也能分泌出一种棕色透明的树脂,将身上的伤口涂满涂严,随后凝固,使那些趁火打劫的真菌、病毒及害虫无隙可入。因此,落叶松就成了熊熊林火中令人瞩目的“英雄树”。

不久前,南非乔治森林研究站的工作者,发现芦荟不怕火烧。一般来说,植物的叶子枯萎后便脱落了,而非洲大草原上的一些芦荟的枯叶却死而不落。一场火灾后,死叶覆盖主干的芦荟中有90%以上经受了炼狱的考验活了下来。由于芦荟的死叶有某种不易燃的物质,在死叶的保护下,无法达到致芦荟于死的高温,帮助芦荟逃过劫难。

据悉,美国林业专家发现常春藤等几种植物也不怕火烧,甚至可以称为灭火植物。原来它们接触火苗后本身并不燃烧,只是表面发焦,因而能阻止火焰蔓延。有人设想,如果将常春藤成排地种植在森林的周围,就能形成防火林带。

在我国粤西山区森林中,有一种木荷树也是防火能手,能遏止火焰蔓延。它的树叶含水量高达45%,在烈火的烧烤下焦而不燃。它的叶片浓密,覆盖面大,树下又没有杂草滋生,因此既能阻止树冠上部着火蔓延,又能防止地面火焰延伸。所以说,木荷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防火树。

生长在我国海南的海松也是一种不怕火烧的树。用它做成的烟斗,即使成年累月的烟熏火燎也不会被烧坏。这是因为海松具有特殊的散热能力,木质又坚硬,特别耐高温。

在非洲的安哥拉,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梓柯。它的枝杈间长着一个个馒头似的节苞,里面储满了液体,节苞满布着小孔。当它们一遇到闪耀的火光,就立即从小孔喷出液体,这种液体含有灭火能力很强的四氯化碳。因此,人们称这种树为“灭火树”。

不怕火烧的植物说奇其实也不奇,只是这些物种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自身保护能力而已。

会“喂奶”的树

为幼小的子女喂奶一直是高级哺乳动物具有的功能,而生长在非洲摩洛哥西部平原上的“奶树”则同样具有这样的本领。

奶树的原名叫“篷尹迪卡萨里尼特”,意思是善良的母亲。它的树身呈赤褐色,树高可以达到3米多,长有狭长和肥厚的叶子,开一种细蕊似的白色花球,看起来十分美丽。当花球凋零的时候,在花球的蒂托处就会结出一个椭圆形的奶苞,苞尖上生有一条柳丝般的长长奶管。当奶苞成熟之后,奶管里就会涌出一种黄色的“*”。在成年奶树的树身周围,有许多从根部萌生出来的幼树,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用狭长的树叶吸收从树上滴下的*后,输送给树内的组织,促使树身逐渐长大。当小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大树就会从根部发生裂变与小树分离,使小树独立生活。与此同时,大树的树冠开始逐渐凋零,以便给小树提供更多的光照机会,使小树更快地成长。小奶树长成大奶树之后,同样担负起哺育下一代的任务,使其自长、自育,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结面包的树——面包树

面包总是用面粉做的,可是在南太平洋一些岛屿上的居民,他们吃的“面包”却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这种树叫“面包树”。

面包树是四季常青的大乔木,属桑科。一般高十多米,最高可达40-60米。树干粗壮,枝叶茂盛,叶大而美,一叶三色,当地居民用它编织成漂亮轻巧的帽子。面包树雌雄同株,雌花丛集成球形,雄花集成穗状。在它的枝条上、树干上直到根部,都能结果。每个果实是由一个花序形成的聚花果,大小不一,大的如足球,小的似柑桔,最重可达20公斤。面包树的结果期还特别长,从当年11月一直延续到第二年7月,一年可以收获三次。以无核果为优良品种,果肉充实,味道香甜。每株树可以结面包果六七十年。面包果的营养很丰富,含有大量的淀粉,还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B及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人们从树上摘下成熟的面包果,放在火上烘烤到黄色时,就可食用。这种烤制的面包果,松软可口,酸中有甜,风味和面包差不多。面包果还可用来制作果酱和酿酒。面包果是当地居民不可缺少的木本粮食,家家户户的住宅前后都有种植。一棵面包树所结的果实,能养活一两个人。面包树的分布很广,印度、斯里兰卡、巴西、非洲及中国的广东和台湾等省都有分布。

最新更新
热门小说推荐

网王之龙马乖乖进我怀抱吧

“龙马,抱抱”某女不知廉耻的伸出手臂,朝着旁边的少年伸去,某男一脸不愿,但还是双手一伸,把某女抱在怀中,某女露出邪邪的微笑,更加靠近某男。“呐,龙马,痛痛,呼呼”某女眨着灵动的大眼睛,望着远处正在打网球的某男,迈着腿往某男走去,某男一脸黑线,他刚刚打到兴头上说的,但看到某女大眼中充满了薄薄的雾气,抬起某女的手轻轻的吹起。“龙马,亲亲”某女继续发挥厚颜无耻的功力,某男一脸尴尬,刚想跑,这时,某女,一脸邪恶,拉着某男,轻轻的说,龙马害羞了,没事,我来主动就好了,说完,踮起脚尖,吻了上去,随即深入。

万人迷穿成丑女后被团宠了

顾末冉没想到自己会穿书,还是从自带万人迷属性的大美女穿成原书中的丑女配角。 被要求渣女收心,乖乖撮合原书男女主也就算了,可为什么她在现实世界中曾经喜欢过的白月光男神陆霖也出现在了书里? 顾末冉揉揉脸,醒醒,这是书里!他只是个跟陆霖长得一样的角色!于是她决心好好逆袭,势必要跟这个&......ldquo;白月光”再续前缘。 直到某天,顾末冉突然意识到,书里的陆霖和现实的陆霖,怎么好像不止是长得像呢……【展开】【收起】

她在无限游戏中屠神

萧织淼在通过一次神秘的游戏内测进入到了一个真实的异世界中,通关游戏副本后获得奉献点向神明兑换恩赐获得特殊能力和稀有物品。 为了早日通关游戏回归正常生活,萧织淼开始了她的通关(屠神)之旅。 萧织淼在过副本时惊险又刺激,却没想到到了最终boss面前,他们一个比一个放水厉害,各种稀有物......品不要钱似的塞给她。 boss一号:“狗屁神明的东西都是破烂,我给你的才是好东西,拿好不许丢掉也不许给别人!” boss二号:“我躺好了,来上......来打我吧。” boss三号:“神明都是狗屁,不许要他们的狗屁恩赐,要我。” boss四号:“爱我,不许害怕!” 萧织淼:嗯???你们这些boss都是怎么回事!怎么一个个跟妖精似的勾引人呢?! 当她重新站立在这片颓废大地,他们会站在她的身后做她最坚韧的后盾,揭露伪神之面,将真正的光散落在她身上。 而她将举起残剑,屠尽伪神!【展开】【收起】

王道传??第1季

下界境界分为:灵空境、雷结境、元婴期、风灵境、元海境、灵冰境、金丹期、化神境、溯神境、神帝。 仙界境界分为:半仙、仙者、武仙、真仙、金仙、仙王、仙皇、化仙、仙帝、万古太仙。 魔界境界分为:魔者境、聚魔境、铸魔境、宿魔境、万魔境、玄魔境、乘魔境、诸魔境、天魔境、仙魔境。 天地混乱,魔族入侵,下界将要迎来一场巨大的灾难!一个莫家废物,实力一直停留在灵空境二星,但是他去坦银城猎杀妖兽的时候,意外拥有了一个叫最强无敌顶级神尊系统,帮助莫一路之远!直到莫成为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一位强者。 【新书《九武独尊》正在连载中!超火热!快来看看吧!】

左手捞钱??右手捞命

大炮新闯荡江湖,他信奉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的哲理,捞偏门挣快钱,结果马失前蹄,被警察抓了…… 后来他与同伴偷渡澳岛,他左手捞钱,右手捞命,凭着一腔热血,开启他的狗血人生。 钞票满天飞,你钱入你袋。

神武大晋??我打开万物起源

谢隐:吾有匹夫之力,可撼昆仑。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